第(1/3)页 崇明岛, 随着新兵训练逐渐走上正轨,军官们开始考虑实战练兵,将新兵们拉到崇明县城下,见见血! 从训练营到县城,途中可以完成多个训练科目。 武装行军,扎营,埋锅做饭,列队射击~ 每次出动的兵力规模都不大,三五百人而已。 县城内的绿营兵甚至敢出城迎战,经常和新兵们厮杀一番,互有伤亡。 驻扎在新河镇的李氏正规军并不干涉,哪怕是己方新兵吃亏了被绿营兵打散,也绝不插手。 重伤赏银30两,轻伤赏银10两。军中有大夫,稍加治疗后,还可以吃半个月的病号饭。 战死的收敛,好生下葬。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李郁的先见之明了。 所招募的皖北新兵当中有七成是无家无口的。若是战死,自然也就省掉了一笔抚恤金。 当然了,人心还是需要收买的。 阵亡名单当中凡是有家眷的,都令人送回去一份抚恤金。 挑选一二熟人,暂时离队,亲眼看到郑河安将抚恤金送到家眷手里。 一条命,50两! 和清廷绿营兵一个价码。 事实证明,在大清朝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这個价码是很有吸引力的。 颍州府民间,对于郑河安的评价很好。 认为他是真侠义、重感情。 而全程见证了抚恤金送到阵亡同乡的家眷手中的士兵,归队后也自然将消息传播开。 这支军队,第一次产生了凝聚力。 对于只闻其名,从未见过其貌的李大帅,也隔空产生了些许的爱戴。 …… 为了防止老虎出笼,难以抓捕。 刘武特意令人制造了多艘轻型平底战船,在崇明县城周边的一些河流巡航,只求封锁,绝不进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明城中开始缺粮。 先是将城中上万百姓赶出城减轻负担。之后,就开始派遣小股兵力出城搜粮,双方交火频繁,一日三仗。 火枪的优势更大。 皖北汉子们在渡过了初期的不适应后,爆发出的凶悍令军官们大为震惊。 主公说淮西兵能打,诚不我欺。 不能指望江南人当兵,稍有家产的压根不想拼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明县城的2000绿营兵被零敲碎打,已经不足一半。 知县哀叹道: “贼兵居然帮本官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原本城中存粮只够吃2个月,现在够吃4个月了。” 经过慎重的考虑后,众人决定投降。 包括一员游击在内的绿营将官,都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心气。长江上巡航的贼水师战船,比鼎盛时期的苏松镇水师强大十倍。 最终,知县领头打着白旗,率领1000绿营兵放下武器出城投降。 害的一帮军官郁闷了好久。 痛失练兵的磨刀石! …… 新兵营的午饭,是一天三顿当中最丰盛的一顿,有白米饭、炒蔬菜、猪肉炖萝卜、鲜鱼汤~ 猪肉不多,每人只能分一到两块。再多,后勤就吃不消了。 不过菜里搁油盐倒是挺大方的。 这是一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时代,一饭一衣皆来之不易,成本太高! 作为见识过繁荣工业社会的穿越人士,李郁自然很不满。 不过当下也没有办法,麾下绝大部分的财力和精力都投放在了军事方面,顾不上提高生产力。 一股浓浓的、熟悉的“先军战略”味道! 因为打不赢战争,发展生产力就是给敌人做嫁衣。 必须先逐一击溃周边有威胁的所有城池关隘,杀伤清军精锐之后,才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来经营江南,提高生产力。 文明,未必是野蛮的对手! 因为野蛮无下限,文明却有下限。野蛮可以孤注一掷,文明却不可能。 所以,要想守护文明,就必须保留部分野蛮。用文明提供的先进兵器,以野蛮之方式,碾压纯野蛮人。 李郁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但他不会讲出来。 “主公~” 宣传署署长贾笑真,捧着一个画轴进来了。 “你这是?” “属下抽空画了一张小画,请主公斧正。” “哦?” 贾笑真展开,挂在墙壁上。 李郁哑然失笑,这画上好像是自己的戎装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