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找马!” 3人怀揣短刀在芦苇荡里吆喝,寻找自己的战马。 半个时辰后, 突然听到隐约嘶鸣。 战马和主人是有默契的。 三人兴冲冲拨开芦苇荡,见到了一匹被鞭打吃痛而嘶鸣扬蹄的战马,那缰绳握在一名年轻的军官手里。 旁边, 一群身穿红黑军服的年轻士兵听到动静,诧异的扭过头。 …… “抓住他们。” “快跑啊。” 撞面瞬间, 双方猛然醒悟,意外接敌了。 枪声零星响起。 三名斥候,两人中弹,还有一人在逃跑途中被刺刀捅伤。 亲兵队长肩部和手臂中弹,都不是致命伤。 他见到了一张稚气未消脸庞, 蹲下, 将佩剑贴着自己脖颈, 问道: “你是哪一部的斥候?你的任务是什么?主力在何处?主将是何人?” …… 亲兵队长沉默,眼神里充满嘲讽。 仅仅2秒钟后,被剑锋割破脖颈,鲜血呲呲喷涌。 这名年轻的军官走到战马旁,吩咐士兵: “拉住缰绳。” 然后,抄起鞭子狠狠抽。 连续10鞭,鞭鞭狠辣! 雪白鬃毛被染红。 战马终于不再扬蹄,哀鸣着四蹄跪地,接受了新主人。 “前进!” 青年近卫营的军旗在风中飘扬。 军旗上的图案是日出东方,幼虎出山! …… 陆军大臣林淮生已经进驻潜江县。 按照他的布置, 多路吴军正在默默张开一张大网,会猎荆州北。 江汉平原,面积辽阔。 水网密布,河湖众多。 只要各部配合得当,依托河流逐步压缩包围圈。 最终, 可以将失去纵深、无法机动的蒙古马队一网打尽。 林淮生是早年跑过马帮,知道骑兵的优势和劣势~ 战马的食量大。 骑兵需要机动,一旦被限制范围,战斗力打折严重。 所以, 要包围,放大劣势! …… “林总,荆州城南侧是荆江,西侧是沮漳河(和荆江相连),东北侧是长湖。我军水师已抵达荆江。” “参谋处集体判断,清军可能突围的方向是东南、西北。” “其中,东南方向被第2军团扼守。” “西北方向,预由第4军团布防。”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清军从东南方向突围的可能性不大。西北方向突围的概率很大。” 林淮生望着沙盘, 冷不丁问道: “如果蒙古马队分散成小股,各自突围,拦得住吗?” 参谋摇头。 战线太过漫长,除非再增10万大军。 …… 林淮生从随身的小口袋里摸出几颗花生放在沙盘上,代表己方军团~ 又搓掉花生皮,用白色的花生仁代表清军布防。 盯了一会, 低声说道: “发起决战之前,包围圈越小,把握越大。” 参谋恭敬回答: “是。” 这里的前提是要让清军尽量晚点意识到大祸临头。 这一仗, 很关键。 吴军第一次探索以步兵包围骑兵。 陛下给这次作战取个了形象的名字: 竭泽而渔! …… 第4军团接到了林总指令。 沿途若遇骑兵,可自由交战,往荆州方向压缩。 之后, 在沮漳河(荆州西侧)和长湖之间,依托各种天然小河沟布防。 不要急于进攻, 尽量设置障碍,逐步压缩骑兵活动范围。 何时总攻,需等待军令。 从江南抽调来的援兵已在路上! 黄肆反复查看地图,觉得这个任务太棘手。 …… “封锁宽度近百里。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参谋们争论的脸红脖子粗, 一名参谋脱口而出: “4军团大部、第1派遣军、混成营,再加上潜江县来的援兵,也就2万兵!平均分布到100里,每里地就分200人。怎么防骑兵?” “算上江南抽调还在路上的援兵,也就增加万把人。” 旁边的人摇头: “不能这样洒胡椒面。走一步看一步,依托地形重点防御吧。” 黄肆突然询问: “前方何地?” “安陆府城。” “派人去叫城,告知安陆府打开城门组织民夫随军,可视为起义。若冥顽不灵、执迷不悟,待我军腾出手,破城之后鸡犬不留。另外,沿途收容逃难百姓,告诉他们这是一次翻身的机会。” …… 所有人都诧异的望着往日温和的总指挥。 黄肆起身, 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 “事从权急,发一根长矛就多一个兵。关键时刻,杂兵也能凑人头、拖时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