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当山东孔府献上降表的那一刻~ 反扑之潮必将铺天盖地、四面八方而来,想尽办法篡改吴廷的成色。 如何应对? 三剑客——一支坚决捍卫皇权的军队、一个耳目聪灵的情报机构,以及一群新兴大商人。 …… 李郁抽空参加了一次高规格的财政会议。 在苏的所有大臣全,财政口署长以上官员全部列会。 “财税乃帝国根本,铸币、税赋工作务必稳步推进。今日,寡人只想强调一点——征税成本!” 众人愕然。 胡雪余也愣了,扭头望着杜仁,心想成本不是你那边的高频词吗? 工业口天天叫嚣“成本论”,怎么我这财政口也开始谈成本了? 李郁环视众人,表情变化尽收眼里。 “寡人以田赋举例,诸位认为,是在松江府征收1万石粮容易?还是郧阳府征收1万石粮容易?” 所有人都笑了,答案是明显的。 “好,为什么呢?” 有人回答: “回陛下,郧阳贫,松江富。” “还有吗?” “郧阳山区多,百姓少,村寨分散,山路难行。” …… 李郁笑道: “1艘船能装500石,20艘船就是1万石。” “而内陆山区,没有河道,只能靠人肩扛手挑、骡马牵引,那1万石粮需要多少动用多少人力畜力?背后需要多少组织力?需要何等精密的计算?” “历朝历代必须倚重士绅,就是因为朝廷无法负担如此庞大的征税成本。” “我吴国不重士绅,故而寡人大胆预测,接下来在新占领区征收田税困难的问题会日渐浮现。” “官吏薪俸、车马损耗、以及陋规火耗、时间精力,寡人将这些统称为征税成本。” 众人瞬间眼睛发光。 胡雪余激动道: “臣明白了,关税的征税成本远远低于田赋。怕是百分之一,不,千分之一。因为田税需要一户户派人上门收,而关税只需在几个口岸城市设卡~” “对,目前而言,寡人还找不到一种比关税征税成本更低的税种。诸位爱卿,务必要理解寡人的苦心。” 众人高呼: “陛下圣明。” …… “胡爱卿。” “臣在。” “你牵头召开一次茶丝瓷巨商会议。告诉他们,尽可走出去和欧洲商人谈生意,能挣多少是他们的本事,寡人不眼红。但,关税一分都不能少交。否则,寡人灭他的族抄他家。” 最后一句,李郁的表情瞬间狰狞。 表情告诉在场人,绝不是开玩笑。 “遵旨。” “杜爱卿。” “臣在。” “告诉底下人,寡人鼓励民间搞大型工矿,鼓励合伙联营,鼓励大鱼吃小鱼。除了足额交税,不做其他限制。寡人的用意,你明白吗?” 杜仁拱手: “臣明白。向10家超大型工厂征税,比向1000家、10000家小作坊征税要省事。” …… 李郁点头。 他需要尽快扶持出一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且忠于皇权的巨头,以确保旧势力反扑时,这帮人可以对冲。 帝王~可以自称孤家寡人,但绝不能是真的孤家寡人~ 李郁从来没有忘记那句振聋发聩的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归根结底,是要发展。 时间紧,任务重。 自己在有生之年要做的就是快速提高生产力,尽最大可能破坏封建经济的根基。 …… 有思虑周全的臣子提出: “陛下,如此一来,只怕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李郁想了想,干脆一步到位。 “昭告天下,即日起,对两类人免征商业税赋。” “一,利用自家屋子院子为场所,不雇佣任何非直系亲属的小作坊。二,流动货郎(衡量标准以能够挑起货物走路)。” 众人纷纷点头,仁政! 抓大放小~ 李郁知道,要不了多久,江南地区的作坊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会成为大型工厂链条下的供应商、加工商。 意义重大。 …… 在会议快要结束时,有一个回避许久的话题再次被人提及——确定新官制。 吴廷内部的有心之人早就发现了,其他机构一直在逐步完善,唯独没有“吏部”或者类似的机构。 选官(文官),长期处于无人可管的尴尬境地。 武官反而很清晰,有陆军部呢。 甚至于, 部分表现卓异的州县现任文官无法晋升,名单一直在御前积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