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为了这次流水席,郑河安拿出了 1万多两积蓄。 在淮南煤矿督促生产的总商江春听说此事也来了,还带了 5000斤无烟煤, 500坛老酒,友情赞助。 …… 露天流水席,乃是乡村特色。 一边是热气腾腾的 30口大铁锅,锅铲翻飞。 一边是熙熙攘攘的 100多桌,食客们吃的正欢,全然不顾头顶落下的雪花。 妇人们两边穿梭来回。 前面的食客吃完就赶紧离开,后面的食客好上桌补缺。 继续吃。 不管是哪的人,不管是农夫还是乞丐,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本村的还是邻县的,来了就能上桌。 桌子不够,就蹲着吃。 总之不影响胃口。 …… 郑河安身穿黑狐皮,坐在首桌。 一衣裳褴褛的儿时玩伴,讪讪地端着酒碗过来敬酒。 走近瞧了两眼,没忍住,哭了。 “郑老爷,你、你咋瘦成这样了?你不是当大官了吗?” 郑河安倒是坦然,起身端起酒碗碰了一下: “人的命,天注定。大喜的日子,你哭什么?” “来,干!” 喝完碗里酒,郑河安又搂着儿时玩伴的肩膀低声吩咐: “放开吃,敞开喝,走的时候还要拿。” “你不拿,我不开心。” …… 一连打发了十几个熟人,郑河安脸色异常的红润。 他端起酒碗: “江首总,多谢了。” 坐在他下首的江春连忙举起粗瓷酒碗: “郑大人您客气了,江某人听说这里热闹,特来凑个热闹讨杯水酒。” 俩人一饮而尽。 旁边的便装护卫忍不住小声劝阻: “司令官,您少喝点,身子要紧。” “胡扯,陪我来一碗?” 郑河安如此坦然,倒是让坐在桌上的三爷爷破防了。 他红着眼睛拉着郑河安枯瘦的手: “小安子,咱的好日子就在眼前,咋就、咋就~” …… 这一天里, 郑河安见到了无数似曾相识的熟人旧人,喝的烂醉。 次日清晨,他没醒过来。 于是, 按照生前遗嘱,流水席不许停,接着开,吃光用光为止。 只不过将红绸换成了白布。 还搭起了灵堂~ 郑河安到死都没有吐露真实心声,为何突然悖逆陛下? 要知道第 2军团自从成军以来,就从未悖逆过陛下的旨意,可谓忠诚有加。 …… 湖广战役后,他暂时离开军中,养病赋闲期间思考了很多以前未曾想过的事情。 要想让家乡富裕起来,得靠教育和工业。 工业大臣杜仁透露,皖北会有两座超大型煤矿,但前景也仅限于此。此外,一定会治河,但时间难说。 所以,只能靠教育。 而发展教育,就需要大量的钱。 吴皇不可能给皖北特拨一笔经费,这不现实。 所以,当大夫诊断自己时日不久之后,郑河安就看开了,决定拼着最后一口气为老乡们谋点福利。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即使陛下盛怒也无法怪罪一个死人,至多是不给自己身后之追封。 郑河安没有儿子,只有几个女儿,想来这身后追封确实无关紧要。以军中基数庞大的皖北籍军官,没人敢欺负她们。 …… 以上,郑河安到死也没有对任何心腹讲过,反过来要求心腹们发誓永远忠于陛下。 他有苦衷! 他不敢让弟兄们产生对朝廷乃至对陛下的怨恨,哪怕一丝丝都不行。 怨恨产生,就会滋生、会疯长。 一旦第 2军团的忠诚不再纯粹,巨大的灾祸就会降临。 第 2军团和第 4军团终究是不一样的。 所有人都知道第 4军团是一群王八蛋。但是所有人又知道,这帮王八蛋除了搞钱,绝对不会有其他心思。 如此结局,大约是自己和第 2军团最好的结局。 …… 总商江春走后,又令人再次送来了 100头猪、 300石面、糕点蔬菜 50车、酒 200坛、油盐酱醋 1000斤。 所以,郑家圩的流水席足足持续了 31天,周边百姓、流民蜂拥而来。 许多人感慨老郑的白事办的漂亮。 规模大,影响久。 不出意外的话, 30年后、 5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他。不是因为流水席,而是因为那些学校。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