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死了,也不枉这一生。 莫要有侥幸心理!如果帝国输了,你们在这里也待不下去,将来还会被别人赶走。 …… 自愿上前线的农夫不少。 从家乡到这里,几万里路走下来,农夫们的见识确实不一样了,他们发现外面的丰富资源唾手可得~ 同时,也感受到了帝国撑腰。 林淮生一刻不停,四处募兵、成军、然后开拔。 没有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多的民兵送去第聂伯河东岸战场,就是胜利。 …… 伏尔加格勒,是大军出征路线上,位于最前沿的后勤重镇。 城池内外,昼夜不停的在忙碌。 敞开武库,将多余火枪全部分发给徒手民兵。然后,将所有的物资、弹药全部送往前线。 20几天前, 工匠们奉命将伏尔加河上的十几艘蒸汽船拆了,把机械部件运去前线亚速海东岸,在那里重新组装战舰。 调度和运力将是关键。 后勤才是决定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只不过这个因素总是被人有意无意的忽视罢了。 …… 夏季。 第聂伯河的流量急剧增加,原本就很宽广的河面变的更加宽广。 上游,联军在基*段的狭窄处搭建了几十条浮桥。 下游,联军在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科段也搭建了十几处浮桥。 除了这 2点,其余河段皆无浮桥。 原因很简单~ 第聂伯河大部份区域的河面实在是太宽太宽了,外号小长江。 …… 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科城是吴军主动放弃的,此时,这里成了哈布斯堡君主国军队的临时大本营,指挥部进驻城中。 一名少校眉头紧锁,不断回头西望河水。 他很担心战局~ 联军当中和他一样持保守态度的中低阶军官不在少数,认为此时不应该追击吴军,放其东归最好。 但是,高层却不这么认为。 之所以出现如此分歧,主要是因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另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三位国王都是刚登基的年轻人,迫切的想做出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 随着时间推移,联军依靠骑兵侦查基本解开了战争迷雾。 一百多万吴军背靠北顿涅河下游扎营,南北连绵数百里,从最北段的斯拉维扬斯克到最南端的马里乌*尔。 防御工事齐整,守军错落有致。 当参谋把部署标注到地图上时,所有富有战场经验的军官都倒吸一口凉气。吴军明显有恃无恐,在静候己方进攻! 许多人心生警惕,纷纷建言谨慎进攻。 …… 在斯拉维扬斯克以西 50里,吴军龙骑兵突然发动了一次袭击,从普鲁士军队阵地和罗刹军队阵地之间的空隙钻进去,摧毁了一个普鲁士炮兵团。 还烧了一个辎重营。 然后,在 4个罗刹步兵师的集体注视下,甩开身后普鲁士步兵的追击,潇洒地脱离了战场。 联军之间缺乏统一指挥的问题暴露无遗。 三位年轻的国王被迫再次坐下来。 协调~ 就是争吵。 年轻人的那点臭毛病暴露无遗,面子作祟,谁也不愿意低头~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执意要速胜。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拍着桌子大吼,只要哥萨克骑兵截断吴军后勤,长期围困、逐步蚕食才是王道。 哈布斯堡国王弗朗茨二世默默下令以第聂伯彼得洛夫斯科城为支撑点,加强城防,保护浮桥。 愤懑的撒克逊贵族威灵顿准将自请流放,去赫尔松担任要塞司令官。 他的要求立即得到了批准。 仅仅出兵 5万人,撒克逊人在联军当中毫无存在感。 …… 吴军各军团的堑壕铁丝网立体防御工事早已竣工。 仆从军在外,吴军在内,粮弹充足。 默默等待! 联军就是不发动进攻!李郁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计策是不是被人看破了?心中颇感不安。 天天闷在帐中,外面白幡飘飘,就为了营造自己已经驾崩的假相。 欧洲佬居然不动心?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下令海军夺取赫尔松截断第聂伯河,然后主动出击的时候,联军终于派人送来了战书。 决战的时间、地点、规模都交代了。 第 2军团司令官胡之晃出面在战书上面签了字,令来人带回。 …… 下战书并不是出于绅士风度,而是以当下军队的武器装备、通信水平、以及兵员素质,很难做到诡计百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