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儒道契机,诗文的选择-《开局被判流放,我能看见隐秘》


    第(2/3)页

    他一开始想到的,是歌颂皇帝的诗文。

    但权衡一番过后,魏谨放弃了。

    因为这次诗文的作用,除了祝寿以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亲贵大臣,得到儒道大家的认可。

    如果只是单纯地拍庆安帝的马屁,那就显得太过谄媚庸俗了。

    其次,魏谨想到的是歌颂江山的诗文。

    不过,在仔细思量之后,他也放弃了。

    理由很简单。

    这还没有当上太子,就开始惦记江山了,难免会给人狂妄自大的印象。

    到时候,要是其他皇子再当众讥讽两句,季成很有可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至此,歌颂类型的诗文,也被魏谨排除掉了。

    很快,又一个时辰之后。

    魏谨想通了。

    既然针对庆安帝的诗文不行,针对江山社稷的也不行,那么就只有针对季成自己了。

    毕竟是庆安帝的寿辰,不可能去写与之无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

    季成身为皇子,算是为数不多的有关者之一了。

    而要在庆安帝的寿宴上,朗诵与自己相关的诗词,季成能写的,只有一个。

    抒情诗。

    并且,还只能是表达自己志向理想的抒情诗。

    毕竟。

    体现对庆安帝尊崇的诗文,会躲不开阿谀奉承的感觉。

    体现对国家昌盛而兴奋的诗文,又会狂妄自大的嫌疑。

    而表达志向的诗文,魏谨帮季成想到了三首。

    第一首,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不过他细想之后,觉得这首七言绝句,更多的,是表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而非理想志向。

    所以,魏谨放弃了它。

    第二首,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这首诗文,虽然读来铿锵有力,听来志向远大,但更像是为将者的愿景。

    季成身为皇子,眼下争的是太子之位,东宫之主,将来还会手握神器,成就至尊。

    因此,他在乎的不应该是一城一池一地的得失,而是一统天下的宏伟理想。

    所以,这首诗文,魏谨也没有选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