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她一开口,便是一口十分标准的中原官话。 这在她这个年纪是极为难得一见的,不仅仅是赢渠人,草原之上的部族大多都是天生就性子高傲,且极排外,轻易看不上什么人。 就更不要说是去学习那些文弱不禁的“风一吹就倒”的中原人的官话了。 这种情况是处皆有,但赢渠一国相较于周边部族在这一方面就显得有些不同了。 毕竟当初翌国的皇室公主和亲千里之外的赢渠时,带过去的,不仅仅是十里红妆羡煞天下女子的丰厚嫁妆。 还有着带有中原特色的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的锦缎饰品及垫被等物,当然了,还有中原地区百姓们普遍信奉的佛教中的祖师爷释伽牟尼的等身佛像。 并数百卷佛经、教义等经典之物,而那些金玉所铸的各种家具物什则更是不计其数了。 而在赢王后当年带去赢渠的一行人中,尤其有一队能工巧匠,是仁宗疼爱女儿,特意嘱咐带上的御厨,糕点师傅,太医及各种工艺坊匠人。 在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许多种中原工艺的各种特殊工技著作经典,中原百姓们常见的数百种治病药方以及太医院著述的医学著作经典。 尤其是惠安大公主当年带去赢渠的各种谷物,如今已然成了如今的赢渠国的主要农作物来源了。 自然,有农作物,也就还有许许多多的各种农作工具,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极大地节省了赢渠农人耗费在田地里的时间与精力。 如此,当年的惠安大公主和亲赢渠,带去赢渠的,更多的是在翌国这片土地上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近千年的文化。 这些东西,是以区区钱财与武力在短时间以内换不过来的。 只是老妪虽然是向她口中的公主禀报着话,但回应她的,却是一道听着便是极为有力量的男声。 “宣威侯府杨家?”话音里显而易见地捎带上了几分不确定的意味儿。 老妪面上神色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恭敬地躬身一礼后应道。 “王,宣威侯府是谢氏一族,侯夫人的娘家,也就是侯府世子的母族才是杨家。” 赢王闻言,颔首表示知道了,之后便挥手示意,令人退下了。 赢王呼延康今岁已经三十有二了,在平常这个年纪的男子里,属实是属于年纪轻轻便手握重权的代表性人物了。 而抬眼望去,呼延康的面貌其实完全可以很快速地就辨认出他不是中原人,因为他的长相着实算得上是十分粗犷的了。 赢渠人信奉胡子天生是草原之神赐予草原男儿的福气,是以终其一生,他们都是不会修剪脸上的胡子的,反而是任其自然生长着。 所以他这一副尊容得需要细细看的,其实他的五官无论是分开一处一处看,还是组合起来看,都是与好看甚至是出彩沾不上半点关系的。 赢渠人一向都是称颂他们这一代的王有神勇之风想来也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毕竟从未有人听到过赢人像乌孙人称赞他们的祭司一样歌颂过他们王上的面貌。 大概也是属实因为有些乏善可陈吧? 自然,或许又因为呼延康自幼就跟着父兄习武的缘故,他有一身上好的武艺,所以周身气息看着便煞是容易吓唬到人。 草原人不通礼法,呼延康似乎也不好这文道,又何况他年纪轻轻便是一国主君,正是志得意满时。 第(2/3)页